本书全面详细的介绍了国外传播学研究的历史和理论体系的构建过程,还重点解释了一些著名的大众传播学假说和理论。
本书内容,主要分四个板块。对于研究生层面的阅读者来说,要求全面掌握,而对本科生,则可以有一些侧重。第一部分从第一章到第三章,介绍了传播的观念、大众传播研究的历史、大众传播理论的范式与研究方法。第二部分从第四章到第八章,除了第四章中的宣传研究外,主要是客观经验主义的研究范式。第三部分从第九章到第十一章,主要是介绍批判理论。第四部分是第十二章,主要是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从研究范式上来看,它属于经验诠释主义范式,更接近于历史文化研究。第十二章中关于麦克卢汉修辞与认识论的部分内容本科生可以略读。
刘海龙,男,四川德阳人。中国人民大学传播学博士,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传播学院(Annenberg School for Communication)访问学者(2008-2009)。现为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副教授,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传播研究所副主任,《国际新闻界》杂志副主编。
基本信息
中文名:刘海龙
国 籍:中国
民 族:汉
出生地:四川德阳
出生日期:1976
职 业:教师
毕业院校:中国人民大学
主要成就: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副教授
代表作品:《传播研究史》(北京大学出版社,即出)、《宣传:观念、话语及其正当化》(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13)、《大众传播理论:范式与流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主要研究领域:政治传播、传播思想史、传媒文化
教学课程及成果
讲授的课程有《传播学概论》、《传播理论研究》、《传播研究方法》、《传播理论专业文献导读》(博士)。
著有《宣传:观念、话语及其正当化》(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大众传播理论:范式与流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现代媒体总论》(合著,辽宁大学出版社);译著:《大众传播效果研究的里程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至关重要的新闻:电视与美国民意》(新华出版社)、《传播理论导引:分析与应用》(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新闻的基本原则》(北京大学出版社)。
发表的主要论文
刘海龙:《中国新闻理论研究的范式危机》,《南京社会科学》,2013(10)
刘海龙、张盖伦:《毛泽东论<时事简报>》,《新闻前哨》,2013(6)
刘海龙、张盖伦:《列宁论宣传员和鼓动员》,《新闻前哨》,2013(4)
刘海龙、黄雅兰:《试论“文化工业”到“文化产业”的语境变迁》,《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36卷第2期(2013年3月),(《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文化创意产业》,2013(4)转载)。
刘海龙、张盖伦:《毛泽东论红军宣传工作》,《新闻界》2013(5)。
刘海龙、张盖伦:《列宁的“灌输”思想》,《新闻前哨》,2013(3)。
刘海龙、张盖伦:《“党报不得批评同级党委”的提出与讨论》,《新闻界》,2013(1)。
刘海龙:《新闻工作者微博使用困境及其根源》,《新闻记者》,2012(9)。
刘海龙:《从传播学角度看:微博流言的特征》,《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新闻与传播》,2012(8)。
刘海龙:《监测信息环境的质量:媒体表现的理论及测量》,《国际新闻界》,2012(7)。
刘海龙:《从传播学角度看:微博流言的特征》,《新闻与写作》,2012(5)。(被《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新闻与传播》,2012(8)转载)
刘海龙:《中国传播研究中的两种功能主义》,《新闻大学》,2012(2)。
刘海龙:《对微博舆论场的四个误读》,《人民论坛》,2012年2月(下)。
刘海龙:《传播研究本土化:问题、标准及行动路径》,《新华文摘》,2012(1)。
刘海龙、秦亚利:《不确定议题的报道:以网瘾报道为例》,《中国传媒报告》,2012(1)。
刘海龙、连晓东:《从默会的知识到公共知识:〈新闻的十大基本原则〉》与新闻专业理念的形成》,《新闻记者》,2011(3)。
连晓东、刘海龙:《自媒体时代专业新闻工作者应坚守什么原则?》,《新闻与写作》,2011(7)。
刘海龙:《传播研究本土化的两个维度》,《现代传播》,2011(9)(被《新华文摘》2012年第2期全文转载).
刘海龙:《汉语中“宣传”概念的起源与意义变迁》,《国际新闻界》,2011(11)。
刘海龙:《传播研究的哥伦比亚学派及其批评者》,《国际新闻界》,2010(4)。(被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新闻与传播》2010年第8期转载)
刘海龙:《寻找听众:中国传播研究的需求与使用》,《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5)。
Mylène Hardy, Hailong Liu. La Traduction Des Sciences De La Communication EnChine: Le Concept De «Chuanboxue»(The Translation of The Science of Communication In China: TheConcept "Chuanboxue",《从“传播学”概念看传播研究在中国的转译》). Hermès 56(2010).
刘海龙:《一篇存在争议的传播学奠基文献》,《国际新闻界》,2009(3)。
刘海龙:《从受众研究看“传播学本土化”话语》,《国际新闻界》,2008(7)
刘海龙:《传播游戏理论再思考》,《新闻学论集》(第20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6月。
刘海龙:《解析“公信力”神话》,《新闻与写作》,2008(10)
刘海龙:《西方宣传概念的变迁:起源与早期的争论》,《国际新闻界》,2007(4)
刘海龙:《西方宣传概念的变迁:从旧宣传到新宣传》,《国际新闻界》,2007(9)
刘海龙:《“传播学”引进中的“失踪者”:从1978年—1989年批判学派的引介看中国早期的传播学观念》,《新闻与传播研究》,2007(4)
刘海龙:《被经验的中介和被中介的经验——从传播理论教材的译介看传播学在中国》,《国际新闻界》,2006年(5)
刘海龙:《当代媒介场研究导论》,《国际新闻界》,2005年第2期
刘海龙:《议程设置的第二层与媒体政治》,《国际新闻界》,2004年第2期(被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报刊复印资料》2004年第6期转载)
刘海龙:《社会变迁与议程设置理论》,《国际新闻界》,2004年第4期
刘海龙:《从广州肺炎事件看流言的传播与控制》,《国际新闻界》,2003年第2期(被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报刊复印资料》2003年第6期转引)
刘海龙:《新闻采写背后的原则》,《新闻与写作》,2003年第1期
刘海龙:《新闻采写背后的原则之二:新闻价值》,《新闻与写作》,2003年第2期
刘海龙:《从费斯克看通俗文化的转向》,《国际新闻界》,2002年第4期
刘海龙:《台湾电视娱乐节目》,《中国记者》2002年增刊
刘海龙:《沉默的螺旋是否会在互联网上消失》,《国际新闻界》,2001年第3期
雷蔚真、刘海龙:《中国电视新闻发展趋势》,《电视研究》,2000年第1期
Copyright©2007–2025 www.100xuex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圣才学习网 版权所有
全国热线:400-900-8858(09:00-22:00),18001260133(09:00-22:00)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