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 圣才学习网首页 > 新闻传播类 > 沃纳·赛佛林《传播理论:起源、方法与应用》 > 学习指南

沃纳·赛佛林《传播理论:起源、方法与应用》学习指南

◇ 教材介绍

在准备《传播理论》的第四个版本时,本书试图对第三个版本问世以来传播领域和大众传播理论的变化作出反应,我们也试图对采用这本教材的许多教师的改进建议作出答复。

本书的一个目标是讨论传播技术、多媒体和互联网的根本性发展,这些新情况从本质上对大众传播下了新的定义。

在讨论议程设置、知识沟、教养理论、沉默的螺旋和使用与满足研究等重要理论领域的章节我们补充了新的材料,将最近的研究纳入了讨论。我们的修改也包括科学方法和模式的章节,增加了媒介所有制一节,并对全书章节补充了新近的例子。

新增加的部分涉及新式新闻、公共新闻学、图像的视觉修辞方法、媒介构造和真实的社会结构等。

与前面三个版本一样,本书主要针对以大众传播媒介 ——包括新闻业、广告业、公共关系业、广播、电视、电影和电子印刷——为职业追求的本科生以及需要了解大众传播理论、基础知识和研究方法的读者。本书也适用于向研究生介绍大众传播理论的课程。

 

◇ 作者简介

沃纳•J.赛佛林(werner J.sevenin)博士是第一位到中国的富布莱特新闻学者。他于1984到1985年受邀来华工作。他在复旦大学和上海外国语大学任教,并到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和当时的北京广播学院(今中国传媒大学)做讲座。他共七次到九个亚洲国家旅行,其中到中国两次。沃纳•J.赛佛林在密苏里新闻学院获得学士和硕士学位,在麦迪逊威斯康星大学获得博士学位。

他的职业媒介经验包括在欧洲当摄影记者的七年,其后在美国的一家日报、一家国际通讯社和一个全国性画报社工作。除了合著《传播理论——起源、方法与应用》一书之外,他还在《新闻和大众传播季刊》、《广播与电子媒介学刊》和《音频视频传播评论》上发表过学术文章。

小詹姆斯•坦卡德(James W.Tankard,Jr.)得克萨斯大学新闻系教授。《统计先驱者》一书的作者,与麦克尔•瑞恩合著《基础新闻报道》。

译者

郭镇之,女,中国著名的新闻学者、教授,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师。籍贯江西省吉安市,1951年生于江苏省镇江市。曾在北京读小学,后移居云南省昆明市。1995年作为“中国—加拿大学者交流项目”的访问学者,到加拿大魁北克省蒙特利尔市的康科迪亚(Concordia)大学新闻系和传播研究系作研究8个月,回国后主要讲授关于广播电视史、外国广播电视及传播理论内容的课程,侧重研究新闻传播学。

人物生平 

1966年初中毕业于昆明师范学院附中,1969年上山下乡,在云南生产建设兵团及改制后的农场任农工、文书、组织干事等,历经8年。1977年参加了“文化大革命”结束后的首次高考,1978年初入北京广播学院(现中国传媒大学)新闻系本科就读。1979年成为首位研究中国广播史的研究生,师从中国广播史专家赵玉明教授。曾跟随导师赵玉明与齐越教授及著名老广播工作者,调查访问延安(陕北)新华广播电台旧址,并研究新华广播电台史。硕士项目为上海民营广播电台史,论文《论旧上海民营广播电台的历史命运》填补了旧中国商业广播史研究的空白。后硕士论文改写为英文(A Chronicle of Private Radio in Shanghai《上海私营广播编年史》),发表在美国广播电视教育学会会刊《广播与电子媒介学刊》 (Journal of Broadcasting & Electronic Media,Fall,1986)上,为篇首封面文章。

1982年毕业,获文学(新闻学)硕士学位,并留校任教,讲授中国广播史。1985年9月入中国人民大学研究生院,为最初一批中国新闻学博士研究生,师从著名中国新闻史专家方汉奇教授,研究中国电视史。博士论文《中国电视史稿》为首部研究中国电视历史的著作。1989年1 月获法学(新闻学)博士学位。博士学位论文的部分内容经改写为英文(A Historical Survey of Chinese Television《中国电视历史透视》)发表在《中加传播研究》杂志1991 年第1期上。

1988年至1994年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从事新闻学、大众传播学与广播电视学的研究工作,仍侧重新闻史和广播电视史。1991年被评为副研究员。1994年至今,在北京广播学院电视系任教,主要讲授广播电视史论和外国广播电视课程,1997年起任研究员。清华大学博士生导师。

1995年作为“中国—加拿大学者交流项目”的访问学者,到加拿大魁北克省蒙特利尔市的康科迪亚(Concordia)大学新闻系和传播研究系作研究8个月,主要研究内容为加拿大的广播电视制度和政策史。1996年由国家教委派出,到美国作学术研究,在南部奥斯汀市的得克萨斯大学新闻系和广播电视电影系访问半年,主要研究内容为传播理论发展史。在“议程设置”研究的开拓者麦克斯韦尔·麦考姆斯博士(Dr. Maxwell McCombs)的指导下进修。

2013年作为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特邀教授,为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新闻系学生讲授广播电视概论课程。深受同学们欢迎。

代表作

代表作是《中国电视史》,为博士论文的修订文本,1991年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1993年获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建所15周年学术评选学术专著一等奖。该书修订本加入少量插图,列入文化艺术出版社《小艺术简史丛书》,于1997年出版,1999年该书获中国广播电视学会第三届广播电视学术著作评选二等奖。

其余作品

其余著作有《北美传播研究》,主要是在加拿大和美国做访问学者时的研究成果,1997年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出版。另有 《传播论稿》一书,汇集了本人从事传播研究、特别是广播电视史研究的主要论文。2000年的学术成果则有《电视传播史》,是讲授世界广播电视历史课程的教材,列入《电视学教程》,由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与人合作作品 

与人合作的有《旧中国的上海广播事业》(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85年)、《广播电视新闻概论》(人民日报出版社,1992年)、《中国应用电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年)、《中国电视艺术发展史》(浙江人民出版社,1994年)、《电视跨国传播与民族文化》(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8年)、《中国电视论纲》(人民出版社,1998年)等。主译的译著有《传播理论:起源、方法与应用》,2000年由华夏出版社出版。

1978年春考入北京广播学院新闻系本科。1979年成为研究中国广播史的研究生,获硕士学位,并留校任教。1985年入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1989获博士学位。1988年至1994年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从事新闻学、大众传播学与广播电视学的研究工作。1994年至2004年在北京广播学院电视系,1997年任教授,并担任博士生、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并讲授新闻传播史、外国广播电视和国际传播课程。曾完成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的关于“焦点访谈”的研究课题和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关于广播电视法制的研究课题。2005年正式到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任教。曾由国家派出,在加拿大、美国、韩国和德国做访问学者。曾到英国、意大利、瑞典参加国际会议,并在国内组织以国际传播与跨文化交流为内容的国际会议。代表作有:《中国电视史》、《北美传播研究》、《传播论稿》、《电视传播史》(教材)、《传播理论:起源、方法与应用》(主译)、《大众媒介在加拿大》(译著)、《聚焦『焦点访谈』》(主编)等。

兼任中国新闻史学会常务理事

主讲课程

新闻传播概论(本科生)

广播电视概论(本科生)

新闻与传播史研究(研究生)

高级新闻评论(研究生)

 

◇ 指定院校
 
◇ 配套教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