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 圣才学习网首页 > 新闻传播类 > 李永健《新闻与大众传媒通论》 > 学习指南

李永健《新闻与大众传媒通论》学习指南

◇ 教材介绍

本教材一共分为11章,具体内容如下:

第一章:总论。介绍新闻学与大众传播学的最基本知识的原理,它以概念和其他知识点众多而明显不同于其后各章,并反映一些最新学术研究成果,目的在于为今后学习新闻理论和传播学原理课程扫除部分障碍。

第二章:报纸。有上千年历史的报纸可以被称为传统新闻媒介之王。在电视和互联网时代仍然以廉价、易携、综合、深刻见长。“在电视(互联网)上得消息,在报纸上得解释”将继续是人们使用新闻信息的基本模式。

第三章:杂志。形式上仪态万千、内容上五花八门的杂志或以专门性和专业性吸引分众化的读者,或以综合性尤其是时事政治性打动吸引社会中的精英人群。现代杂志与有线电视结合,创造出专业频道,则是近年来的一个重要发展。

第四章:图书。“书生”、“书卷气”、“书呆子”、书香门第”、“掉书袋”这些熟语往往与知识分子相联系,不过即便是手不离书的“书虫”,对于图书上的各种“花样”和“名堂”以及图书的生产、流通过程也不见得知道多少。这一章帮助你认识图书的“庐山真面目”。

第五章:通讯社。作为向新闻媒介提供新闻的专业组织,通讯社有“消息总汇”之誉,往往又是一个国家国力强弱的象征。在2003年的美国对伊拉克战争中,新华社比国外同行提前10秒发现开战的消息,一改中国人在新闻的国际竞争中“慢三拍”的形象。

第六章:广播。加拿大传播学家麦克卢汉这样说:广播是孩子的村落,只许听,不许说。但这个“孩子”现在也长大了,它与互联网结合,既许听,也许说了。广播还是一种相对廉价的国际传播利器,自问世起就受到各国政府的“青睐”。

第七章:电视。有人把电视称之为重媒体,说它重,一是因为这种视听媒介的影响大,其次是这种媒介的技术比较复杂,制作起来颇费工夫。所以我们一开始就给电视下了一个定义:电视是一种技术性的大众艺术。

第八章:电影。本章会告诉你,随着电视的兴起,电影的影响开始消退,但是,吸取了文学、戏剧、绘画、建筑元素的电影走过了极为辉煌的百年历史,就艺术性而言,它高居各媒介之首,并且留下了不朽的人物和故事形象。

第九章:互联网。有人把互联网称之为第四媒体,或者称它制造了第四媒体空间——赛伯空间。除了影响经济和文化,互联网会不会使各国政府面对着更加开放和高效的信息披露要求,使得民主平等的观念更加深入人心?这样的问题恐怕是社会精英所共同关注的。

第十章:电子音像出版物。这是一种有可能替代印刷媒介的新型永久性信息存储和阅览媒介,虽然有专家预计这一时代很快就会来临,但是我们将看到的可能是它们继续共同繁荣。

第十一章:新媒体与新技术。互联网、电信和传媒结成“神圣同盟”,造就了当代信息技术的大发展,重新塑造着21世纪的社会面貌。新媒介新技术也在不断发展和更新,本章主要介绍目前几种主流的媒介新技术,并展现了未来新媒介的发展趋势。

 

◇ 作者简介

李永健,男,籍贯山东省青岛市,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新闻与传播系,理学博士。

教育背景  

1995年----1999年北京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院教育传播与技术专业攻读博士学位

1989年----1992年北京师范大学电子系教育传播与技术专业攻读硕士学位

1985年----1989年北京师范大学物理系在职进修物理学学士学位

1982年----1984年青岛大学师范学院物理系

所授课程

首都师范大学 教育技术学、教学与学习理论、教育电视节目编导、教育研究方法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 传播统计学、传播研究方法、传播心理学、电视片专题制作、数字媒体技术

主要作品   

《大众传播心理通论》、《大众传媒与新农村建设》、《技术优化学习的理论与实践》、《信息技术与教育技术》、《新闻与大众传媒通论》、《传播学研究方法》、《电视片专题制作》等。

传播效果研究尤其是在受众心理研究,传播效果调查与测量方面,侧重于实证研究,尤其擅长于运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分析研究传播现象。同时还具备非常强的电视专题片制作能力。感兴趣的方向:受众心理、以及新媒体研究方面尤其侧重于电子媒介的研究以及电视科教节目的研究方面以及传播研究方法的创新研究等。

学术会议

1、参加2006年在香港举办的数码传播与社会转型:中华社会及其他地区之经验国际研讨会,在会议宣读《从第三者效果看网络色情对青少年的影响》论文。

2、参加2007年在台湾政治大学举办的第五届世界华文传媒与华夏文明传播学术研讨会,并在会议上宣读《从贴吧现象看青少年的道德和媒介素养》论文。

3、参加2007中国传播学论坛——“和谐社会、公民社会与大众媒介”国际学术研讨会,并在会议上宣读《播客建构与青少年媒介素养教育》论文。

4、参加2007 在珠海举办的媒介批评国际学术研讨会,在会议上发表《从消除宣传刻板印象的角度提高宣传效果》论文。

5、论文入选参加2007中国传播学论坛“和谐社会、公民社会与大众媒介”国际学术研讨会,并发表论文“博客建构与青少年媒介素养教育”论文。

6、“期待因素在使用满足模式中的价值和意义”入选第10次全国传播学研讨会,并在会议上宣读论文。

专业兴趣

传播效果研究尤其是在受众心理研究,传播效果调查与测量方面,侧重于实证研究,尤其擅长于运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分析研究传播现象。同时还具备非常强的电视专题片制作能力。感兴趣的方向:受众心理、以及新媒体研究方面尤其侧重于电子媒介的研究以及电视科教节目的研究方面以及传播研究方法的创新研究等。

 

◇ 指定院校
 
◇ 配套教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