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为新世纪的新闻写作教学和新闻传媒工作提供的一本系统而又有创意的新教材。它密切结合新闻工作实践,论述紧贴时代发展,实例新鲜典型,既有理论阐发,又有可操作性;“深度报道和大特写”、“解释性新闻报道”、“通讯的发展历程与趋向”等篇章尤具时代感。此次修订,增加了许多对当前不断变化的新闻写作的总结、研究和新闻教育中的最新成果,如,“新闻报道的新意识”、“批评性新闻”、“相近报道文体”等;而“中外新闻报道及写作比较”、“国际传播时代的新闻写作”等内容,更为新世纪我国的新闻传播教学和实践提供了一个国际视野的平台。
本书可供新闻传播系科学生、新闻爱好者作基础学习之用,也可作为新闻传媒工作者的培训、进修教材。
周胜林(1937~) 江苏溧阳人。1960年在上海复旦大学新闻系毕业后留校任教,现为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新闻系副主任,注重新闻理论、业务和中外名记者的研究,还担任过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主讲教师。著有《高级新闻写作》、《新闻通讯写作述略》;两人合著有《当代办报策略与新闻采写艺术》、《当代新闻写作》等;担任主编的集体著作有《通讯选评》等多本。1993年获国务院表彰为有突出贡献的专家学者,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教学成果
曾为本科生、研究生开设《新闻采访与写作》、《通讯写作》、《名记者与作品研究》、《高级新闻写作》、《新闻业务专题研究》等课程。主要著作有:《新闻通讯写作述略》、《高级新闻写作》、《新闻采访写作教程》、《当代办报策略与新闻采写艺术》、《当代新闻写作》等;发表论文二百余篇。曾任新闻系副主任,新闻学院学术委员、学位委员,校高评委员,市新闻中级职称评委,市好新闻评委会副主任等。先后担任十余家新闻单位的顾问、特约研究员、特约记者、兼职教授。
教学研究
“人生在世勿当匆匆过客,总要给社会留一点什么,总要给后人踏上征途指点一二。”周胜林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作为复旦大学新闻学院的教授、原新闻系的副主任,他是国内高校中颇有影响的新闻理论家之一。
1937的盛夏,周胜林出生在江苏水乡溧阳市马垫乡中后村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1955年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复旦大学。步入复旦大学的校门起,他除上课认真听讲、按时完成作业外,把大部分课余时间都用在图书馆和练笔上,为校报写了不少散文、通讯、评论等。其中,撰写的新闻通讯、散文还在复旦大学学生征文活动中获奖。大学五年,他在《人民日报》、《解放日报》和校报上表发了大量文章。1960年5月,周胜林加入中国共产党。9月,因学习成绩优秀被留校任教,他开始了艰难而着迷的新闻教学和研究工作。
新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周胜林在教学和研究这一学科时,十分注重深入实际、深入生活。在讲解“新闻采访”这一章节时,他提出了“隐蔽采访”、“易地采访”、“涉外采访”、“新闻采访工作路线新解”等一系列的新课题,并坚持深入实际、深入群众的采访路线,带领学生到全国闻名的上海金山石油化工总厂、上海机床厂、上钢五厂、大中华橡胶厂等大企业体验上海产业工人生活;到农村支援“三秋”、“三夏”,体验农民生活;到全国、上海市劳模、先进人员的单位、家庭中一起工作、生活。通过各种采访,撰写了多篇人物通讯,掀起学劳模的热潮。回忆起这段经历,周胜林还感慨不已,他说:“那一时期对锤炼思维、增强动手能力大有裨益,是很难得的社会实践。”然而,周胜林作为一名大学教授,深知必须打好扎实的基本功,更多地在学术上钻研,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路。为此,他一直坚持在复旦大学新闻学教学和研究的第一线,直到退休前还担任着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新闻系副主任,《新闻大学》杂志编委、新闻学院学术委员、学位委员以及复旦大学高级职称评委。
学术贡献
“文化大革命”后,百废待兴,当时中国高校、新闻单位普遍缺乏新闻学书籍,周胜林义无反顾地投入到新闻学教材的编写工作,他主持编写的《新闻采访与写作》成为“文革”之后中国第一本新闻学教材,发行20余万册,获出版社领发的双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奖。他通过自己的教学实际,并结合对新闻理论业务和中外名记者的研究,为本科生、研究生讲解《新闻采访》、《通讯写作》、《名记者与作品研究》、《高级新闻写作》、《新闻调查》等课。1985年,周胜林的专著《新闻通讯写作述略》由新华出版社正式出版,《新闻采访写作教程》一书被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正式出版。《新闻采访与写作》、《新闻采访写作教程》以及后来的《当代新闻写作》先后被中国三十多所高校定为新闻专业教材,并一直沿用。1996年,他与另一博士合编的《当代办报策略与新闻采写艺术》由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1993年,他个人专著《高级新闻写作》一书由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
周胜林是一位深知科学道路艰难、但在科学道路上有更高追求的学者。他大量的创新研究为我国新闻学术研究发展作出了贡献。1997年出版专著《高级新闻写作》(第二版)是他的代表作,该书以较高的起点,广阔的视野,阐述了面向新世纪的新闻采访的特点和规律,新闻写作的发展趋势及中外名记者采写经验技巧等。如《提倡短新闻,再攻短新闻》、《以散文笔法写新闻》、《提高正面报道的宣传艺术》等章节论述,都提出了许多很宝贵的见解。周胜林从事新闻学学术研究的同时,更致力于当代名家新闻作品的研究。《毛泽东新闻的“美”》、《邓拓的言论写作经验》、《范长江西北通讯写作技巧》、《从穆青的新闻作品看记者成才之道》等研究论文引起了中国新闻界和教育界的关注。他与中国新闻界有着广泛的联系,先后担任十几家新闻单位的顾问、高级顾问、特约研究员、特约记者、特约撰稿人和兼职教授。并多次担任全国好新闻、中国新闻奖和上海市好新闻评选的评委。
虽然新闻教学、社会活动十分频繁,但不管多忙,他每天笔耕不辍。周胜林常对他的学生、好友和亲戚们说:“没有文章就没有我!”他家中藏书万册,已出版专著15本,在中国各地业务和理论刊物上发表论文250篇,共200余万字。其中,关于媒体竞争与发展趋势的论文,关于市场经济与新闻采访的系列论文和关于邓拓、范长江、穆青的研究论文在中国新闻界、教育界有很大的影响。跨入21世纪,周胜林主编的一套“教你当记者”丛书又于2001年春夏由福建人民出版社隆重推出,包括《新闻采访艺术》、《新闻写作技巧》、《新闻评论写作》和《中外优秀新闻作品赏析》。
鉴于他的贡献,周胜林入选《中国新闻年鉴》、《上海新闻志》、《中国当代教育名人大辞典》、《中华名人录》、《中国高等教育专家名典》等大型工具书。自1993年起,作为有杰出贡献的专家,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
周胜林1995年应邀赴新加坡讲学,为新加坡华文报集团的青年记者和编辑开设了《现代新闻写作》和《高级新闻写作》两门课,并为资深记者作了关于中国新闻改革的演讲报告。1998年,应邀赴台湾参加“两岸媒体迎接21世纪学术研讨会”,在台湾的大学里作了《媒体竞争和发展趋势》的学术报告。周胜林多次出国讲学,既讲授自己的研究成果与教学经验,又不断虚心向外国学习。1998年,周胜林从复旦大学退休。随后他在复旦附近的民办大学东方文化学院创办了上海第一个民办大学的新闻传播系,任系主任、教授。已招收三届学生达200人。与此同时,他又投入了都市报和晚报的研究工作,同中国几十位总编辑和资深记者合作,编纂中国第一本《中国晚报学》。
个人专著
个人专著有《高级新闻写作》(第2版)(复旦大学出版社 1997年)、《新闻通讯写作述略》(新华出版社 1985年)。合著有《当代新闻写作》、《当代办报策略与新闻采写艺术》(均由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等多本。发表专业论文200余篇。1986年任中央电大新闻采访写作课程主讲教师,主编教材《新闻采访写作教程》(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 1985年)、《新闻采访写作参考资料》(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 1985年)、《中国新闻通讯选》(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 1985年)。
自我总结
我一辈子以中外名记者为偶像,并且奔走呼号,教育。启迪年轻一代学习名记者,争做有益于祖国。人民和人类的名记者。我的学生中,确实出现了一大批才华横溢。颇有名气的新闻记者。我的学生评论说,这与其说是对老师当初名记者梦的补偿,倒不如说是老师人生事业的一种超越。我对此言击节赞赏。几十年来我历尽艰辛,无怨无悔,并以此为快乐和骄傲。这也算是一种“孺子牛”精神吧。且凑成一诗曰:
老牛七十奋耕耘,
桃李遍布耀眼明。
心血华章千百篇,
薪尽火传乐晚晴。
2006年国庆前夕于上海新福康里
——周胜林 《新闻爱好者》2007年第3期
Copyright©2007–2024 www.100xuex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圣才学习网 版权所有
全国热线:400-900-8858(09:00-22:00),18001260133(09:00-22:00)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